首页 >> 山绣球

优质农产品小渠道才有大空间川西杜鹃

时间:2022/07/07 18:37:20 编辑:

优质农产品:小渠道才有大空间

走出上海国际农展中心大门,喧闹后的宁静中,种种场景始终让人挥之不去。

吉林“长白山农庄”大米展位的参展商,对许多参观者只拍照不买米很是无奈:“你们怎么都拍照,也不买米?”她诉苦说:“到我们农庄参观的、采访的、考察的不少,可是也没啥效益呀!”这个农庄地处梅河口市,有1万亩经过绿色产品认证的大米种植基地,还有各种优质水稻5000亩,年加工稻谷2万吨。在参加过的展会上,有些买主也是小批量。她希望通过这种展会找到大买家,但事与愿违。

在湖北省洪湖市展位前,摆放着几摞厚厚的资料,有绿色食品认证书、各种报纸的宣传报道、精心印制的宣传单,他们推介的春露再生稻很奇怪,是稻秧割掉一茬后再次长出来的稻谷。旁边一口锅里煮熟的大米飘着香气,一个老者一个劲地请人品尝。

江苏靖江“贵人缘”鸡蛋展台旁,塑料包装盒上有绿色产品认证标志,标价是每枚2元,价格并不高。一个中年汉子说:“我们的鸡蛋无任何药激素残留,完全是天然放养的鸡蛋。进超市条件太苛刻,我们只能自己找销路,但 稳定的销售渠道不容易找。”近日召开的第十五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给这些优质农产品打开了一个窗口,但市场还是市场,大多数农产品并没有获得理想的通道。

优质农产品面临着怎样的现实?如何选择有效的市场通道?那些倍增的汗水能否收获理想?

大农业远去

没有什么农产品比大米更有地域的广泛性、品种的多样性和市场的竞争性了。农贸市场和超市里的大米琳琅满目,也不乏绿色大米,高中低档不一而足。但那里更多体现的是供应安全和基本消费的价值。对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和生产者来说,他们需要的更多。

消费已经部落化。也许是个QQ群,也许是个写字楼,也许是微博大V的粉丝,或是一个“吃货”的拥趸……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消费的方式近乎光怪陆离、莫名其妙。许多农产品的消费甚至被娱乐化。

生产也已经被分割得支离破碎。

我国的“北大仓”黑龙江,现有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种植面积超过7000万亩,但种类多达2000多个。仅这次展会上大米的种类就让人眼花缭乱:稻花香、生态米、石磨古稻……价格低的 4元多,高的7元多,大包装的10公斤,小包装的不到1公斤。

与大米比肩的是鸡蛋,有营养蛋、无菌蛋、笨蛋……五花八门。地方特色产品也被小众化。新疆的大枣、宁夏的枸杞、海南的椰粉……也是品类繁多,价格各异。

优质农产品的小众市场已经生成,大采购商的历史终结。那种期望找到一个采购商一次性解决销售问题的想法OUT了。人们必须另辟蹊径。

“线上”与“线下”并存

农产品电商的风起云涌似乎为优质农产品打开了一个通道。在福建展区一个展台上方,“闽西红”的大招牌下人头攒动,人们纷纷用牙签品尝一盘盘肉色红润的福建蜜柚。许多本地市民品尝后当即要求购买,但展主表示,这里只供品尝,不卖现货,如果想买只有到网上去买。

其实任何一场农产品展会,展示和销售都是并行的。商家一般在展示后不会再把产品带回去,而是现场卖掉。像“闽西红”这样只展不卖的现象还是很少见的。

这是网络电商兴起后才会出现的一种现象。提起农产品卖难,所有农产品生产商都会“内牛满面”,而大多数消费者却难解其中苦滋味。一个形成品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销售环节的质量控制成本奇高,也极难。

越来越多的品牌农产品如今已经放弃了传统的超市和集贸市场渠道,完全进入线上交易。

小渠道物流再造

与喧闹的大农业区展区对比强烈的是江苏展区的冷清,为数不多的展品大多来自苏北农区。江苏也是农业大省,何以门前冷落?江苏农业其实已经初步实现了小 农业的改造。单个主体的大宗农产品种植面积很少超过万亩,经济作物也少有超过千亩的。小渠道销售已经成为江苏农产品的主流,虽然不一定是线上交易,但消费群大多被锁定,销售成本大大降低,实现了小规模、大收益。参加展会历来不是江苏农产品生产商的首选。

绿色农产品不一定是优质农产品。散存的新鲜大米一个月后口感和品质就迅速衰变。异地消费者一般很难吃上新鲜大米。如今广受青睐的东北大米,其实从超市买回家的大多是隔年米,有的期限更长。

来自吉林辉南的一种叫做“谷芝鲜冰泉胚芽米”,说它是大米根本不对,因为还带着稻壳,只能说这家卖大米的变成卖稻粒啦!这稻子生产地域属于长白山边麓,买他们家的大米还要附带买个微波炉大小的新颖家电———磨米机。没有脱壳的稻粒普通条件下保鲜期能延长半年以上,这种奇思妙想据说在上海若干“部落”消费群中受到追捧。

小农业的小渠道销售使农产品的品质、风险、成本和收益能得到最大化的有效控制。

汽车连杆扭转疲劳试验机

扭力试验机设备

悬架簧横向位移试验机

烧结砖压力测试机图

相关资讯